抗生素不能随便用,输液到底好不好这里有
你觉得,多重的病才需要做手术?
会有人回答心脏病、肿瘤,但如果告诉你,从小到大,你因为感冒、发烧、腹泻做了很多次“手术”,而且很可能做错了,估计大家都会问:“我到底做了什么手术?有什么风险?”
别急,我接下来就回答你。
一种大家常主动要求做的“手术”
上海交通大医院急诊科副主任盛慧球一位朋友的女儿,曾因发热伴咽痛、鼻塞、流涕到急诊看病,被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盛慧球医生给她开了退烧药等口服药后,叮嘱她多休息、多喝水。但朋友对她的处理不太满意,问:“能否输点液,好得快一些?”
很多人和盛慧球医生的这位朋友一样,在感冒、发烧、腹泻等“小病”出现时,第一个想到的治疗方法就是输液,觉得这样“好得快”。
其实,输液是侵入性操作,相当于一个小型“手术”。输液过程中,需要刺破血管,向其中输入本不属于人体的药物,这个过程中,输液药物、设备、环境、操作的无菌程度,都会影响输液安全。如果了解下面这些风险,你还会轻易要求输液吗?
输液“知情同意书”
有感染风险,一旦出现,确实“够快”。
皮肤软膏、滴眼液等外用药,多在局部起效,对身体其他部位影响较小。口服药风险居中,它虽然通过胃肠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全身各处,但一般需要30~60分钟起效,且通过肝脏代谢“解毒”,正确使用时较为安全。
输液有感染的风险,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一旦出现问题,将迅速出现全身症状。
增大心脏负担,有心脏病的老人风险更大。
输液需要把药物溶解在盐水或糖水中,如果一次输两袋毫升的液体,相当于短时间增加了1升的血容量。
一个体重为60千克的人,正常情况下全身血量约为4~5升,粗略估算,输液1升相当于加大了20%的循环负荷。老人的心肺功能较差,尤其是有心衰等心脏病的老人,频繁输液的风险更大。
耐药和过敏风险更高。
药物过敏可能引起休克等严重后果,输液时药物迅速进入血液,过敏可能更快出现,症状更重。同时,如果输抗生素,相当于把抗生素带到全身,更容易引起耐药。
引发输液反应,可能堵塞血管。
输液需要遵循无菌原则,并受到患者体质的影响,可能引起发热、过敏性休克、静脉炎等输液反应。输液的药物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微粒,如果它们堵在细小的血管中,可能聚集,引起栓塞。
因此,输液期间应当注意观察,并且不要随意离开病房,一旦出现明显异常,应及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如果每次输液都给你看一份这样的“知情同意书”,并注明“我已了解以上风险,并愿意接受和承担”,你还会因感冒、发烧轻易输液吗?
未必“好得快”,但不能盲目拒绝
还有几个关于输液的疑问,大家也必须弄清楚。
问:输液真的“好得快”吗?
答:还真不一定。
输液,尤其是抗生素输液前必须明确是不是细菌感染,是哪种细菌感染,才能有针对性地用药,因此需要抽血检查,排队、抽血、检查,等结果,一般需要30分钟甚至更久。
有时还要做药敏试验,看感染的细菌对哪种药最敏感,这需要更多时间。
不少人抱怨输液贵,因为输液除了需要付出药物成本,还要付出管道(如输液器)费用和输液费,输液的时间成本也较高,不仅一次需要1~2小时甚至更长,如果是抗生素输液,可能还需要连续3天甚至更长时间。
问:时间成本可以缩短,输液时我自己调快点不就行了?
答:如果告诉你输液过快伤心肺,你还敢自己调吗?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由于器官发育不完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老年人输液速度不应超过40滴/分钟。
患有心脏病(尤其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者,输液速度应控制在30~40滴/分钟为宜。输液过快过慢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常需要快速补液,调得太慢可能起不到相应效果。
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心悸、心慌,一定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不可自行调整或隐瞒。
问:为什么我腹泻了大夫还给我开输液?难道是过度医疗?
答:如果你腹泻、呕吐到天昏地暗,不及时补液才危险。
腹泻、呕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只有细菌感染才需用抗生素。脱水不太严重、能口服者,口服补液即可。但脱水严重、频繁呕吐、吃不了东西时,需遵医嘱输糖盐水补液。
普通感冒引起的发热,如果体温不到38.5℃,可通过多喝水、温水擦浴等物理方法缓解。体温高于38.5℃可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一般不需要输液。
最后要提醒大家,输液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也并非“罪大恶极”。在急诊抢救、急重症治疗中,输液仍是非常重要的给药方式。
通过严格控制输液产品质量和无菌操作,目前的输液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经过各项检查,医生认为确实需要输液时,不应拒绝,而应遵医嘱输液并注意观察症状。
看到这里,你还会把输液当成感冒、发烧的“最佳”用药途径吗?如果你身边的亲人、朋友,尤其是小孩的爸爸妈妈们,还在迷信输液,请将这篇输液“扫盲贴”转给他们吧。▲
权威发布丨安徽省卫计委公布了不需输液的53种病这“不需要输液的53种疾病”的清单,在微博上热传。有网友说,这是一份官方发布的清单,比较严谨,有参考的价值,值得收藏一份。1内科1上呼吸道感染: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 2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体温38℃以下 3支气管扩张无急性炎症者 4支气管哮喘处于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 5肺结核(播散型肺结核除外) 6间质性肺疾病无明显呼吸窘迫 7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 8无并发症的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风疹 9高血压亚急症 10慢性浅表性胃炎 11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 12单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13轻度结肠炎 14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 15具有明确病因的轻度肝功能损害 16多次就诊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考虑功能性胃肠病 17急性膀胱炎 18无合并症的自发性气胸 19单纯的房早、室早 20无急性并发症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21无特殊并发症的老年痴呆、面肌痉挛、运动神经元疾病、多发性抽动症、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症、偏头痛22癫痫(癫痫持续状态、癫痫频繁发作除外) 23无特殊并发症的脑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脑血管疾病的非急性期) 24无特殊并发症的肾性贫血、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蛋白尿解读1:细菌引发炎症,抗生素才有用 专家表示,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生物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因素,物理的,化学的以及免疫过度的因素。 带“炎”的病中只有由细菌引起的那些,用敏感的抗生素才会有效。像感冒、腮腺炎等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使用抗生素起不到效果。由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所致的炎症,比如咽炎,有时是讲话过多、麻辣烫饮食等引起的,一般也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1外科1体表肿块切除术后 2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 3轻度软组织挫伤 4小型体表清创术后 5浅静脉炎 6老年性骨关节炎 7非急性期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椎管狭窄症 8闭合性非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 9慢性劳损性疾病 10慢性膀胱炎 11慢性前列腺炎 12前列腺增生 13无合并症的肾结石 14精囊炎 15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 16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 17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 18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解读2:外科是抗生素的重灾区 据报道称,外科科室成为抗生素的重灾区,有数据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了97%。医院副院长、肛肠外科专家樊志敏介绍,对于体表一些小肿块的切除,如果患者的身体状况,及体表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及体表感染(如无发热,血象正常),术后是可以不用输液的。 当然,从外科手术的角度,也要辩证地看待输液,“比如一些人本身抗感染能力较弱,可能仍然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妇科
1妇科1慢性盆腔炎 2慢性子宫颈炎 3无症状的子宫肌瘤 4前庭大腺囊肿 5阴道炎、外阴炎 6原发性痛经 7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解读3:抗生素可能破坏“微生态”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治疗上的确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主任吴江平告诉记者,只有急性炎症发作,才需要抗生素,医院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用药物。另外,即便是需要用药,口服和打针就够了。 吴江平主任告诉记者,在一些小诊所和不规范的医疗机构,阴道炎等妇科炎症,滥用抗生素比较普遍。女性阴道内部环境同时寄存着多种菌群,菌群之间相互抑制,从而维持内环境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摄入过量抗生素,就会破坏阴道的微生态环境。如,当乳酸杆菌活性被抑制,外来致病菌就会大肆繁殖,反而会导致阴道炎症的产生。
1儿科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解读4:抗生素有时会帮倒忙 在我国,儿科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5家医院儿科门诊病人的调查,抗生素的使用量是同期国外儿科的2倍到8倍。在这份清单上,儿科也有几种情况不需要输液:如上呼吸道感染,小儿腹泻病,毛细支气管炎,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 医院儿科主任廖东幸告诉记者,这几种疾病,严格说,的确都可以不用抗生素。小儿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发热低于38℃,孩子精神状态也不错,家长也就不需担心。另外,马上到了秋天,“轮状病毒”也活跃。秋季腹泻和感冒一样,是自限性的疾病,用抗生素反而是会导致肠道菌群的失调。 毛细支气管炎,虽然病中也带着一个“炎”字,但它主要是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这种疾病的临床症状像肺炎,但以“喘憋”为主,此病80%发生在1岁以内,多数是6个月以下的小宝宝。医院可以做呼吸道分泌物的抗原检测,很快就明确是否是病毒感染。但是专家也坦言,“儿科疾病的一大特点就是,病情的进展很快,对于一些混合感染的小宝宝,有的时候医生也会让患儿输液,主要是是怕其发展为肺炎,这也是本着为患者负责的态度,希望家长理解。”小贴士:为什么提倡药物“口服优先”? 口服为什么要优先呢?口服药物是一个较安全的过程。在胃肠道里,有胃酸,肠液,有各种消化酶,不仅使食物消化成小分子,也能使一些有毒的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在吸收入血之后,还要通过肝脏,才能分布到全身。人们早已知道,肝脏是人体内的一个解毒器官。一旦误吃了毒物,由于吸收有一时间过程,及时发现还可补救,即用灌肠、致吐等方式,让毒物排出体外。
点滴状白癜风什么叫白癜风转载请注明:http://www.hmxuc.com/wedyby/1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输液慢性自杀你必须要知道的真相
- 下一篇文章: 为什么非得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