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常见病变的CT表现



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腮腺正常解剖

腮腺位于外耳道前下方

上缘—邻近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邻近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上部不规则楔形,底向外,尖向内突向咽旁分为浅、深两部

正常影像学表现

1、腮腺是脂肪性腺体密度;

2、CT上呈低密度,低于周围肌肉,但高于皮下、颞下窝及咽旁间隙内的脂肪;3、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周围肌肉信号相对较低;

腮腺区病变的CT定位

??定位腮腺

1、腮腺内病灶体积较小;或病灶最大中心或径面位于腮腺内者,多位于腮腺内。2、腮腺外病灶常会推挤周围组织,在病灶与腮腺间形成脂肪间隙;若病变体积较大时,与腮腺间也可无明显脂肪间隙。

3、腮腺深叶病灶,尤其是体积较大者,可推挤颈动脉鞘及咽旁间隙向前内生长,且最大径面往往不位于腮腺内,此外从形态及强化程度上与咽旁间隙及颈动脉鞘区的肿瘤或肿大淋巴结较难鉴别;但腮腺深叶病灶与腮腺常分界不清

(混合瘤,术前诊断神经鞘瘤)

??定位腮腺深、浅叶

(U线通过下颔后静脉最背侧点与同侧颈椎骨最背侧点的连线)

肿瘤完全或大部分位于此线的外侧时,定位于浅叶。位于此线的内侧时,定位于深叶。此线穿过肿瘤,将其分为大致相等的两部分,则定位于浅深两叶。肿瘤完全位于下颌后静脉前方,定位于浅叶。

腮腺病变概况

腮腺疾病尤其肿瘤种类多,病理分型复杂:

(1)良性肿瘤

(2)恶性肿瘤

(3)其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4)炎性病变

█腮腺良性肿瘤

?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基底细胞腺瘤?肌上皮瘤

1、多形性腺瘤(混合瘤)

临床: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占70%-80%。30-50岁女性多见,多单侧单发,位于腮腺浅叶。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软组织肿块。影像学特点:1、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楚,与正常腺体分界清楚。2、较大时可合并出血、囊变、钙化。

3、增强后扫描中度或显著强化,呈渐进性强化特点。

(47Y,M,多形性腺瘤)

2、腺淋巴瘤(Warthin瘤)临床:1、起源于腮腺内异位起源的上皮及淋巴组织,多位于腮腺浅叶下极。2、良性肿瘤中第二位(10%),可双侧发生。3、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多与吸烟有关。4、临床主要表现是无痛而活动的软组织肿块。影像学特点:1、腮腺浅叶后下极,易囊变,一般无出血及钙化,可多灶或双侧发病。2、增强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程度减低,呈“快进快出”表现。

3、特征性表现:“贴边血管分叶征”,增强后裂隙状低密度区。

(62Y,M)

(女,62Y,双侧腺淋巴瘤)

(男,68Y,单侧腺淋巴瘤)

3、基底细胞腺瘤

临床:1、单形性腺瘤的特殊亚类(2%),常见于50-60岁女性,40岁以下少见2、多单发于腮腺浅叶,多呈类圆形,边界清楚3、直径常小于3CM影像学特点:1、与良性肿瘤类似,多伴有大囊变。2、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强化不减退为其特征性表现,即明显持续强化。

3、内见条带状或星状低密度无强化区有一定特征。

(70Y,F)

4、肌上皮瘤临床:1、少见(占1%-1.5%);具有侵袭性和恶性潜能,可恶变为肌上皮癌。2、常见于青壮年,无性别差异,多发于浅表,大多与腺体包膜相贴。3、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或结节,边界清,术后可复发。影像学特点:1、边界清楚、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偶可见钙化。2、边缘清楚锐利或不规则。

3、增强扫描显著强化。

(58Y,F)

█腮腺恶性肿瘤

?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腺泡细胞癌?鳞癌?淋巴瘤?转移瘤

1、粘液表皮样癌

临床:

1、最常见恶性肿瘤,来源于腺管上皮细胞,分为高分化低恶性及低分化高恶性两种类型。发病高峰年龄40-50岁。

2、临床症状主要为无痛性肿块,低分化者触诊多表现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的不规则肿块,部分可在颈部触及肿大的淋巴结。影像学:缺乏特异性1、高分化者影像表现和良性肿瘤相似,边界清楚。2、低分化者多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病变呈侵袭性生长,易出现囊变、出血、淋巴结转移。

3、增强后强化明显,常于患侧颈动脉鞘区见多发肿大的淋巴结。

(女,23Y,右侧腮腺粘液表皮样癌)

(同一患者,10月后复查)

2、腺样囊性癌临床:老年人多见,本病容易早期侵犯神经,患者常有自发性疼痛,面部麻木和面瘫;容易发生肺转移。影像学特点:1、低度恶性者常和良性肿瘤相似,高度恶性者为边缘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内部可出现囊性变和坏死。2、具有高度侵袭性,易沿神经、周围间隙扩散,累及颌面部神经时,神经分布途中所经过的骨性孔管(中颅窝底上的圆孔、卵圆孔和翼管等)可被扩大。3、茎乳孔破坏或神经受侵症状时应高度怀疑。

(女,62Y,腺样囊性癌)

3、腺泡细胞瘤

临床:低度恶性肿瘤,可于两侧腮腺发生(3%)。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50-60岁女性,临床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似,表现为无痛性肿块,病程长。影像学特点:大多数病变的CT表现和多形性腺瘤相似,具有良性肿瘤特点,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可伴有颈深上淋巴结转移。4、原发性鳞癌临床: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中老年人多见,恶性程度高,常见面神经受侵。影像学特点:1、密度不均匀,边缘不清,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2、常伴有骨质破坏,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

5、淋巴瘤

临床:1、占腮腺肿瘤的3%-5%,继发性淋巴瘤多见。2、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特点。影像学特点:1、单侧或双侧,单发或多发肿块。2、密度相对均匀,边缘清楚,肿块大而坏死少。3、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团。4、骨破坏轻或无。

6、转移瘤

临床:中老年多见,可单发或多发局灶性病变,腮腺区转移瘤以来源于头面部恶性肿瘤居多,最常见为鼻咽部来源影像学特点:

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中心可坏死,增强后多呈环形强化

(男,46Y,左腮腺区转移瘤(来源于下咽癌)

█腮腺其他肿瘤及肿瘤样病变

?囊肿?脂肪瘤?对称性良性脂肪瘤病?血管内皮瘤?血管瘤1、腮裂囊肿临床:1、胚胎期第二、三、四对腮裂未闭造成(第二对多见),儿童、青少年多见。2、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质软,有波动感,单发病灶,可合并有瘘管或窦道。3、多发生于颈内三角,胸锁乳突肌前缘及颌下。影像学特点:囊性病灶,边缘清楚,囊壁薄而清晰,增强后囊壁轻微强化;合并感染时,其内部密度可以增高,囊壁增厚。

(男,41Y,第二腮裂囊肿)

2、脂肪瘤

腮腺脂肪密度(信号)肿块,多为单发病灶,边缘清楚。

3、良性对称性脂肪瘤病双侧腮腺区对称性分布,呈均一脂肪密度或信号肿块,内可见索条状高密度影或压脂序列高信号影。

4、血管内皮瘤

罕见,多见于6个月内的婴儿,生长迅速。表现为腮腺区肿块,单发或多发,增强后明显强化,几乎与血管强化一致。5、血管瘤

好发于婴幼儿,多见于1岁以内,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为结节性肿块,也可为弥漫性病变,海绵状血管瘤易沿周围间隙蔓延生长,可见静脉石,呈渐进性强化,MRI可见血管流空信号。

█腮腺炎症

临床:可分为:化脓性(最多见)和病毒性。急性多见于儿童,成人则以慢性炎症多见。影像学特点:急性:腮腺弥漫肿大,轮廓模糊,皮下脂肪层模糊,可形成脓肿。慢性:双侧多见,密度增加,腺体缩小,可伴有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女,59Y)

??腮腺炎症--结核

临床:年轻女性多见,可分为腮腺淋巴结结核和腮腺实质结核影像学特点:1、密度不均、边缘模糊结节或肿块2、强化多样:均匀、不均匀,花边状或环形强化3、结节样钙化和周围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呈环形强化

小结

1、良恶性病变在CT图像上的鉴别主要依据病灶的边缘、与周围腮腺组织的分界清晰与否。

2、良性肿瘤一般极少在患侧颈动脉鞘区见到肿大的淋巴结,对邻近结构多为推挤改变;而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常于患侧颈动脉鞘区见到肿大淋巴结,邻近结构(如茎突)可有侵蚀性改变。

3、部分恶性程度较低的肿瘤或良性肿瘤的恶变在形态、密度及强化程度上有时与良性病变表现极为相似,从CT图像上难以鉴别。

4、当腮腺区病变合并感染时,从CT图像及临床上可以掩盖原始病灶的良恶性,而表现为炎症的特点。CT扫描对绝大部分腮腺占位病变能准确定位,对大部分病变能准确定性,当对于腮腺深叶的病变及腮腺区占位合并感染或出血者有时较难定位、定性,须结合临床病史综合分析。公告通知:更多病例及影像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xuc.com/wedyzz/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