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全国中草药汇编泡桐
白癜风趁早治疗 http://m.39.net/pf/a_4302820.html
泡桐:别名:空桐木、白桐、水桐、桐木树、紫花树。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pαulowniαfortunei(Seem.)Hemsl.及毛泡桐Pαulowniαtomentosα(Thunb.)Steud.的树皮、根、果、花、叶。
(1)白花泡桐:落叶乔木,高可达15m。树皮灰褐色,平滑;小枝粗壮,褐色,光滑无毛。叶对生,叶柄长9~12cm;叶片宽卵形或长圆状卵形,长10~20cm,先端渐窄尖,基部微心形,全缘,上面幼时有短星状毛,老叶无毛,下面密生灰白色星状毛。春季开花,圆锥状花序顶生;花大,长达10cm;倒圆锥形,5深裂,裂片被毛;花冠漏斗状钟形,白色,或淡紫色,内面有紫斑,5裂片略不等大,几为四方形,上唇者较窄,下唇者较宽,端有啮痕状齿或凹头;雄蕊4,二强,隐于花冠筒内部,药室相分离,不具退化雄蕊;子房2室,每室有多数胚珠,花柱细长,内弯。蒴果倒卵形,长达9cm,木质,先端有短尖头,基部有紧贴的宿存花萼,萼齿5浅裂。种子多数,扁而有翅。
(2)毛泡桐:落叶乔木,高10~12m,树皮暗灰色;小枝密被绒毛。叶柄长3~15cm;叶片宽卵形至卵状心形,长12~25cm,全缘,有时具3~5浅裂,上面有短柔毛,下面密被灰黄色绒毛。春季开花,圆锥花序塔形,长20~30cm,密被锈黄色短毛;花冠漏斗状钟形,裂片稍不等大,淡紫色,内面有黑点及黄色斑纹。蒴果宽卵形,长3~4cm,先端有短喙,宿萼5深裂。
(1)白花泡桐:分布于长江流域各省,除北方较冷地区外都有栽培。
(2)毛泡桐:分布于我国东北北部,由北至南方各地多有栽培。
树皮: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小枝有明显的皮孔,常具黏质短腺毛。味淡、微甜。
根:呈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约2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皱纹与纵沟,具横裂纹及突起的侧根裂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棕色或淡棕色,木部宽广,黄白色,显纤维性,有多数孔洞(导管)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
花:①白花泡桐:花长7~12cm。花萼灰褐色,长2~2.5cm,质厚,裂片被柔毛,内表面较密;花冠白色,干者外面灰黄色至灰棕色,密被毛茸,内面色浅,腹部具紫色斑点,筒部毛茸稀少。气微香,味微苦。
②毛泡桐:花长4~7.5cm;花萼较小,长约1.2cm;花冠紫红色,干者灰棕色,内面紫色斑点众多。
果:①白花泡桐: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0cm,表面粗糙,有类圆形疣状点,近先端处灰黄色,系星状毛;果皮厚3~6mm,表面粗糙,有类圆形疣状点,近先端处灰黄色,系星状毛;果皮木质;宿萼5浅裂。种子长6~10mm。气微,味微甘、苦。
②毛泡桐:蒴果卵圆形,长3~4.5cm,直径2~3cm,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常有黏质腺毛,先端尖嘴状,长6~8mm,基部圆形,自顶至基部两侧各有棱线1条,常易沿棱线裂成2瓣;内表面淡棕色,光滑而有光泽,各有1纵隔。果皮革质,厚0.5~1mm。宿萼5中裂呈五角星形,裂片卵状三角形。果梗扭曲,长2~3cm。种子多数,着生在半圆形肥厚的中轴上,细小,扁而有翅,长2.5~4mm。气微,味微甘、苦。
根:秋李釆挖,果:夏季釆收。
(1)毛泡桐叶含三萜类成分:熊果酸等;桃叶珊瑚苷,泡桐苷,毛蕊花苷等。木部含泡桐素、芝麻素等。树皮含丁香苷、梓醇等。果实含有桐酸、脂肪油、黄酮类物质和生物碱。
(2)白花泡桐叶含mimulone、洋芹素、木犀草素、3α-羟基-熊果酸、熊果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等。花含黄酮类成分:高北美圣草素,5,7,4′-三羟基-3′-甲氧基黄酮,芹菜素-7-0-β-D-葡萄糖苷,山柰酚-7-0-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0-β-D-葡萄糖苷等。
①抗气道炎症作用:泡桐花总黄酮可显著延长致敏豚鼠的引喘潜伏期,不同程度地抑制BAIF中的EOS和白细胞总数及气道上皮Eotaxin的过度表达。
②其他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碳末廓清法、葡萄糖引起高血糖小鼠模型,泡桐甲素具有抗炎、镇痛、增强免疫、降低血糖作用。
苦,寒。
根:祛风,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果:化痰止咳。适用于气管炎。
根、果均为15~60??
(1).痈疮,疽,痔瘘,恶疮:
泡桐皮,水煎敷之《普济方》。
(2)跌仆伤损:泡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敷《濒湖集简方》。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大辞典》泡桐树皮(附:泡桐根、泡桐花、泡桐果、泡桐叶)
泡桐树皮:异名:桐皮、白桐皮、水桐树皮、桐木皮。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树皮。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表面灰褐色,有不规则纵裂;小枝有明显的皮孔,常具黏质短腺毛,味淡,微甜。
1.泡桐:树皮含丁香苷。
2.毛泡桐树皮含酚类:洋丁香酚苷,松柏苷,丁香苷,梓醇。
木部:含咖啡酸糖酯A、B,泡桐素,芝麻素。
树干:含紫葳新苷,角胡麻苷,洋丁香酚苷。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体外抗菌试验证明,毛泡桐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作用较强,对卡尔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对大肠杄菌较弱。毛泡桐茎丁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和类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为紫葳新苷I,对上述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μg/ml。
2.增强杀昆虫剂作用:毛泡桐含泡桐素和芝麻素,此二成分对除虫菊酯和烯丙除虫菊酯的杀昆虫(蝇、蚊等)作用有增效作用。
苦,寒。
祛风除湿,消肿解毒。主治风湿热痹,淋病,丹毒,痔疮肿毒,肠风下血,外伤肿痛,骨折。
1.《本经》:主五痔,杀三虫。
2.《药性论》: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
3.《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4.《河南中草药手册》:消肿毒,祛风湿。主治神经性肩痛,牙痛,牙龈肿痛,筋骨疼痛,跌打损伤,骨折。
5.《安徽中草药》:活血止痛,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外伤肿痛,筋骨痛,热病烦躁。
内服:煎汤,15~30??。外用:鲜品捣敷;或煎汁涂。
1.治神经性肩痛:
老泡桐树皮??。煎水去渣,趁热拌入麦麸皮??,热敷患处,凉了再换。
2.治痈疮,疽,痔瘘,恶疮:
用桐皮,水煎敷之。《普济方》。
3.治跌扑伤损:
泡(水)桐树皮(去青留白)。醋炒捣敷。《濒湖集简方》。
附:泡桐根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根或根皮。
9~10月采挖,鲜用或晒干。
根呈圆柱形,长短不等,直径约2cm,表面灰褐色至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的皱纹与纵沟,具横裂纹及突起的侧根残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皮部棕色或淡棕色,木部宽广,黄白色,显纤维性,有多数孔洞(导管)及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苦。
《河南中草药手册》:性寒,味苦。
祛风止痛,解毒活血。主治风湿热痹,筋骨疼痛,疮疡肿毒。跌打损伤。
1.《河南中草药手册》:消肿毒,祛风湿。
2.《四川常用中草药》:嫩根及根皮能除风湿,消肠胃热毒,治风湿脚痛,肠风下血,痔疮。
3.《全国中草药汇编》:祛风,解毒,消肿止痛。主治筋骨疼痛,疮疡肿毒,红崩白带。
4.《福建药物志》:清热祛风,治慢性支气管炎,扭伤。
内服:煎汤,15~30??。外用:鲜品捣烂敷。
1.治风湿痹痛:
泡桐树根皮18??,老鹳草30??,八角枫根3??。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版)。
2.治便血、痔疮出血:
泡桐树根皮15??,仙鹤草15??,陈艾15??。水煎服。(《四川中药志》年版)。
3.治跌打损伤,骨折:
泡桐树根皮、韭菜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包扎固定。《河南中草药手册》。
4.治腰扭伤:
鲜泡桐根60??,加鸡1只或猪脚爪适量水炖,服汤和肉。《福建药物志》。
附:泡桐花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花。
3~5月花开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泡桐:花长7~12cm。花萼灰褐色,长2~2.5cm,质厚,裂片被柔毛,内表面较密;花冠白色,干者外面灰黄色至灰棕色,密被毛茸,内面色浅,腹部具紫色斑点,筒部毛茸稀少。气微香,味微苦。
毛泡桐:花长4~7.5cm;花萼较小,长约1.2cm;花冠紫红色,干者灰棕色,内面紫色斑点众多。
毛泡桐花含香精油。
苦,寒。
清肺利咽,解毒消肿。主治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
内服:煎汤,10~25??。外用:鲜品捣烂敷;或制成膏剂搽。
1.治腮腺炎(痄腮):
泡桐花24??,白糖30??。水煎,冲白糖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2.治玻璃体混浊(飞蚊症):
泡桐花、酸枣仁、玄明粉、羌活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每日3次,布包煎服。《安徽中草药》。
治疗炎症感染:以泡桐花制成多种剂型,治疗种疾病共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疖肿、急性结膜炎的疗效较好,治疗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①注射剂:每1ml相当于鲜花6??或干花1.5??,每日肌注2~4次,每次2~4ml。
②片剂:每片相当于干花0.25??,每次5~10片,日服3~4次。
③水剂:滴眼、滴鼻或滴耳用,每日2~3次,适用于外耳道炎、鼻炎、结膜炎等。
④药膏:每??含干花约50??,调剂成膏后外用,每日1~2次,适用于手足癣、疮疖、烧伤等。
附:泡桐果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果实。
8~9月采摘,晒干。
泡桐: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长6~10cm,表面粗糙,有类圆形疣状斑点,近先端处灰黄色,系星状毛;果皮厚3~6mm,木质;宿萼5浅裂。种子长6~10mm。气微,味微甘苦。
毛泡桐:蒴果卵圆形,长3~4.5cm,直径2~3cm,表面红褐色至黑褐色,常有黏质腺毛,先端尖嘴状,长6~8mm,基部圆形,自顶至基部两侧各有棱线1条,常易沿棱线裂成2瓣;内表面淡棕色,光滑而有光泽,各有1纵隔。果皮革质,厚0.5~1mm,宿尊5中裂呈五角星形,裂片卵状三角形。果梗扭曲,长2~3cm,种子多数,着生在半圆形肥厚的中轴上,细小,扁而有翅,长2.5~4mm,气微,味微甘,苦。
苦,微寒。
化痰,止咳,平喘。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咯痰。
1.《四川常用中草药》:治耳聋。
2.《全国中草药汇编》:化痰止咳。
3.《福建药物志》:治慢性支气管炎。
内服:煎汤,15~30??。
治疗慢性气管炎:用鲜泡桐果??,水煎去渣,浓缩成流膏为1日量,分3次服,10日为1个疗程。共治例,有效率为81%,其中临床控制率为7%,显效为25%。如配合百部、桔梗、青果、猪胆汁组成复方治疗,疗效有所提高。本品对咳嗽、咯痰、气喘、肺啰音减少均有一定效果,而以止咳、化痰效果比较明显,见效较速、有的1日以内即见效。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头晕、腹痛、腹泻、鼻咽干等,一般在3~4日后可自行消失。对肝肾功能未发现不良影响。
附:泡桐叶
泡桐叶:异名:桐叶,白桐叶。
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叶。
6~10月采摘,鲜用或晒干。
毛泡桐叶含环烯醚萜苷:桃叶珊瑚苷,泡桐苷;酚苷:毛蕊花苷,异毛蕊花苷;还含熊果酸,乙酰熊果酸α、β。
苦,寒。
清热解毒,止血消肿。主治痈疽,疗疮肿毒,创伤出血。
1.《本经》:主恶蚀疮著阴。
2.《纲目》:消肿毒,生发。
外用:以醋蒸贴、捣敷或捣汁涂。内服:煎汤,15~30??。
1.治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
桐叶醋蒸贴上,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医林正宗》。
2.治无名肿毒:
泡桐花或叶15??,醉鱼草15??。捣敷。(江西《草药手册》)。
3.治手脚肿痛:
泡桐叶、赤小豆、冬瓜藤(或皮)各适量,煎水浸浴患部;另用泡桐叶15??,赤小豆30??,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人须鬓秃落不生长:
麻子仁三升,白桐叶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洗之。《肘后方》。
下面部分摘录于《中药处方一本全》泡桐花
性寒,味微苦。
清热解毒。用于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
3~6克。
①腮腺炎:
泡桐花24克,水煎取汁,白糖30克冲服。
②手足癣、疮疖、烧烫伤:
泡桐花克,调制成克药膏后备用,每日1~2次涂患处。
③头昏、头痛:
泡桐花15~25克,水煎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mxuc.com/wedyzz/11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我的世界两个你肝豆状核变性
- 下一篇文章: 技巧丨白掌叶尖像被烧焦了一样是什么原因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