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耳道疖
哪里治疗白癜风的效果好 http://pf.39.net/bdfyy/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发生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或炎热潮湿的夏季,发病率与地区和季节有关,有报道占耳鼻咽喉病初诊患者的1.8%~2.3%。
[病因]外耳道疖都发生在外耳道软骨部,因此处皮肤含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细菌侵入这些皮肤附件,感染而形成脓肿。外耳道疖的致病菌绝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时为白色葡萄球菌感染。
1.挖耳引起外耳道皮肤损伤,细菌感染。
2、游泳、洗头、洗澡时不洁的水进入外耳道,长时浸泡、细菌感染。
3.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外耳道软骨部的皮肤引起局部的感染。
4.全身性疾病使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是引起本病的诱因,如糖尿病,慢性肾炎,营养不良等
[症状]
1.疼痛剧烈,因外耳道皮下软组织少,皮肤和软骨膜紧贴,炎性肿胀刺激神经末梢。如疖在外耳道前壁,咀嚼或说话时,疼痛加重。
2、疖破溃,有稠脓流出,可混有血液,但由于外耳道无粘液腺,脓中不含粘液。
3.脓液污染刺激附近皮肤,可发生多发脓肿。
4.疖部位不同可引起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胀疼痛。
5.疖如在外耳道后壁,皮肤肿胀水肿可蔓延到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
6.严重者体温升高,全身不适。
[检查]因外耳道疖疼痛剧烈,检查者动作要轻柔;先不要置入耳镜,因疖肿在外耳道外段,置入耳镜很容易触碰到疖,引起病人剧烈疼痛。
1.有明显的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
2.外耳道软骨部有局限性红肿隆起,或在肿胀的中央有白色脓栓。
3.疖形成后探针触之有波动感。
4.如已流脓,脓液很稠。
5.作白细胞检查可有白细胞升高。
[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症状和检查所见,外耳道疖多不难诊断,但当肿胀波及耳后,使耳后沟消失,耳廓耸立,便需与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相鉴别。
1.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一般没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
2、由于外耳道没有粘液腺,因此,外耳道疖的脓液中不含粘液,脓液稠,有时含脓栓;而中耳乳突炎的脓液较稀,含有粘液。
3.外耳道疖可有耳前淋巴结的肿大和压痛,而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后骨膜下脓肿不会引起耳前淋巴结肿大。
4.如疖不大或已破溃,可擦干外耳道脓液,用耳镜观察鼓膜,如鼓膜完整,多提示中耳无感染。
5.听力检查外耳道疖听力损失不如中耳乳突炎重。
6.急性乳突炎和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耳后骨膜下脓肿的乳突X线示乳突气房模糊。
[治疗]
1.局部治疗:外耳道疖的局部治疗很重要,根据疖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疖的早期,局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可用鱼石脂甘油纱条或紫色消肿膏纱条敷于红肿处,每日更换一次;也可局部物理治疗、微波治疗,促进炎症消散。
未成熟的疖禁忌切开,防止炎症扩散;如疖的尖端有白色脓栓时,可轻轻刺破脓栓,用棉棒轻轻将脓栓压出;如疖较大,有明显的波动,应局麻下切开引流,注意切口应与外耳道纵轴平行,防止痊愈后外耳道形成瘢痕狭窄;为防止损伤外耳道软骨,刀尖不可切入太深。切开后用镊子将稠厚的脓栓取出,脓液应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脓腔置引流条。如疖已经破溃,用3%的双氧水将脓液清洗干净,必要时也需在脓腔放置引流条,保持引流通畅。无论是切开引流,还是自行破溃,都要根据病情逐日或隔日换药,直到痊愈。
2.全身治疗:严重的疖除局部治疗外,另需口服抗生素。因外耳道疖大多数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则根据试验结果首选敏感的抗生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hmxuc.com/wedyzz/10895.html
- 上一篇文章: 首大戴海江不同的外耳道炎有哪些症状表现
- 下一篇文章: 手足口病进入高发期,家有小孩的都得警惕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