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谈唐作藩为什么要学点音韵学



音韵学是中国一门传统学科,现代也多称汉语音韵学,属中国语音学中研究古代语音部分。中国历史悠久,有文字记录以来的历史则有三千多年了。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语音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咱们读古书特别是唐宋以前的古籍,很容易察觉到词汇、词义和语法的问题。学习“古代汉语”时也是很容易体会到的。如打败仗“弃甲曳兵而走”、“再遇再北”、“孟子去齐”、“晋侯饮赵盾酒”、“吾谁欺?欺天乎?”。

我们现在读古书可以用现代普通话或自己的方言,似乎没什么语音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任何学科的存在和发展,都有它的理论基础和实用价值。语音是物质外壳,是语言的形式,任何语言包括其现代与古代,都具有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要素。学习古代汉语,只掌握它的词汇和语法特点,而不了解它的语音,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可能深入的。首先碰到的是阅读《诗经》、《楚辞》等先秦韵文,为什么现在吟诵起来不押韵了?如《诗经》第一首《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其中二章的“得、服、侧”,三章的“采、友、芼、乐”,现在读来,不仅主要元音不同,韵尾也不一样;不仅现代普通话不同韵,各地方言读来同韵的也不会多。这是因为《诗经》时代距离现代久远,有两三千年了,语音已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汉魏南北朝时代的人读来已不押韵了。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协句”、“合韵”种种解释。此外还有古籍中的通假字的读音问题,于是就有人为古书注音,产生了直音与反切,并发现汉语中的声调“四声”。于是就出现了韵书(三国魏李登的《声类》)。韵书就是为指导欣赏、创作诗歌而编撰的。《切韵》的作者陆法言在其序言里说:“凡有文藻,即须明声韵”。于是就产生了音韵学。传统的音韵学叫做“小学”,就是为“正音”、“通经”“辨声律”服务的。顾炎武说得好:“愚以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答李子德书》)段玉裁说:“音均明而六书明,六书明而古经传无不可通”(《寄戴东原先生书》)。因此有清一代的上古音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王力先生写了《清代古音学》,总结了从顾炎武到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到章太炎、黄侃的成就。我们从事古代汉语和汉语史的人一定要学点音韵学,特别是古音学。进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后,由于普通语言学和历史比较法的传入,特别是欧洲一些汉学家(如法国的马伯乐、瑞典的高本汉)的研究成果介绍到中国来之后,使得中国传统音韵学发展为现代音韵学。研究的内容与范围扩大了。过去只注重单个字的古代读音和音类、音系的研究,现代音韵学更注重音变规律的探讨和古音的构拟,提出了语音史的研究任务。因而它的实用价值也更扩大了。首先是在研究现代汉语中的作用,即以汉语语音的历史发展规律性解说现代汉语语音的系统性,可以解释普通话的声母、韵母与声调之间的结合规律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根据历史音变的规律,以做好现代汉语语音的规范化工作,例如依据反映中古音的《广韵》中的反切确定某些字的标准读音(如“波”读bō,还是念pō,审音委员会确定前者为正音的理论根据是《广韵》的反切为戈韵博禾切);又调查现代汉语方言,特别是在整理方言音系、分析它的语音特点及其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关系的时候,则必须参照《切韵》《广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制的《方言调查字表》为什么用《广韵》音系作为记音的底本,道理就在此。正由于我们掌握了音韵学知识,也能在方言区中推广普通话发挥作用。如“孩子”与“鞋子”,“妹(明母去声队韵合一)子”与“麦(明母入声麦韵开二)子”,“私有制”与“西游记”。第二,音韵学在研究汉语史中的价值。汉语发展史的研究包括词汇史、语法史和语音史。前面说过。语音史已成为音韵学的重要内容,词汇史和语法史也都需要借助于音韵学的成果。语音是词汇的物质存在形式(在没有文字之前只有语音),词的构成、形式的变化和意义的演变及语词关系之间的转变往往需要从语音上予以说明。如音变构词的研究,联绵词的分析、同源词的语音相同相近关系,都需要运用语音史的成果。我们知道,上古汉语第一、二人称代词都比较多,如“我”“吾”“卬”、“余”“予”“台”“朕”及“尔”“而”“汝”“女”等,每组之间都有声母或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或韵部有“对转”“旁转”的关系这些情况都需要音韵学的知识才能分析出来。第三,音韵学在训诂学和文字学研究中的作用。这是传统音韵学早已实践并早已充分证明了的。王念孙有一段名言:“训诂之指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这主要是指考释古籍中通假字(包括联绵字的不同写法)的问题。汉字的形、音、义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如果不懂历史音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古文字的字形构成和字义关联,古文字学者没有不重视音韵学的。我的朋友裘锡圭、高明都曾要他们的研究生来选修我为汉语史研究生开的“古音学”课。第四,音韵学在古典文献学中的作用。古籍的整理、校勘、句读、标点都经常应用到音韵学知识。这是不言自明的。此外,音韵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哲学、古代历史,甚至古代经济、法律都需要学点音韵学知识。这就不多说了。讲到这里,同学们会提出来,既然你说音韵学很重要,但有人却说它是门绝学,很难学,那我们如何才能学好呢?这我在《音韵学教程》第一章第三节“音韵学的学习方法”已讲过了。请诸位去看看,并加以实践:第一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下决心学好;第二,要选修这门课程,听老师系统讲解,利用现代语音学知识,学习、掌握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第三,调查并利用自己的方音,和古音进行比较。第四,阅读音韵学参考书,认真做练习。本人的体会:阅读王力先生《汉语音韵学》,在王力先生的指导下撰写《汉语音韵学常识》小册子;同时选修了袁家骅先生的《汉语方言学》课。深信大家一定比我学得更好!山东人杰地灵,自古就出大语言学家,如不要说孔子、孟子,汉代有高密郑玄、青州(潍坊)刘熙,三国有乐安(博兴)孙炎(叔然,著《尔雅音义》)、临清张揖(著《广雅》),西晋任城(济宁)吕忱、吕静,隋唐临沂颜之推、颜师古祖孙,元代有兖州刘桓(著《六书统》),清代日照许瀚(文字学家),现代更有临清季羡林、刘又辛,荣成张政烺、马学良等先生,人才辈出,一代胜过一代。相信诸位中间一定会出现许多优秀的语言学家和音韵学家。年6月2日于山东大学文学院欢迎分享和收藏。任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hmxuc.com/wedyys/12000.html